(资料图)
简要回答
杜甫的诗都是偏向现实主义的,把社会动荡不安,生灵涂炭的场景都写出来,传达出他忧国忧民和儒家仁爱精神,因此他的诗又被称为“诗史”。
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的动荡不安、政治黑暗。反映是指当时的社会问题与人民困苦!
具体内容
01.家境背景:杜甫出生于京兆杜氏,乃北方大士族。其远祖为汉武帝著名的酷吏杜周,爷爷杜审言。杜甫与唐朝另一大诗人即“小李杜”的杜牧同是晋代大学者、大将杜预以后。不过两支派甚大,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,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。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,因此过着比较稳定富裕的生活。他从小好学,七岁能写诗,“七龄思即壮,张口咏凤凰”,有志于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他少年时也很调皮,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。
02.年少优游: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,杜甫出行郇瑕(今山西临猗)。二十岁时,漫游吴越,历时多年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,结果落第。杜甫的爸爸时任兖州司马一职,杜甫因此赴兖州省亲,逐渐齐赵之游。天宝三年(744年)四月,杜甫在洛阳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逢,两人相聚同游梁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一带)。以后,杜甫又到齐州(今山东济南)。天宝七年(748年)秋,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聚,二人一同寻仙访道,谈诗论文,结下了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”的友谊。秋后,二人握手相别,杜甫结束了“浪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的漫游生活,返回长安。
03.仕途不顺: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,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“奉儒守官”家庭,家学渊博。早期作品具体表现理想抱负与所期待的人生道路。另一方面则表现他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想,期内很多作品 体现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、揭露统治者的丑陋行为,从此踏上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。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,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深陷贫苦失望的地步。在颠沛的生活中。
标签:
